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

:::
:::

關於本場

首頁 > 關於本場 > 機關簡介
機關簡介

■本場沿革

 本場之設置係日據時期根據新渡戶博士暨當時之後籐氏於台中實業家松岡富雄氏等之諡的調查結果証明高地苗圃以大南庄附近一帶地區最適宜成為高地蔗苗養成,為發展甘蔗產業及供應優良蔗苗西元1913年9月發佈成立台灣總督府蔗苗養成所之訓令。
 同年10月11日指撥鉅款籌設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並於11月11日正式成立。隨後於馬力埔、大南、水底寮、仙唐坪(石岡區)設置農場,初步購地378甲。西元1914年1月從大日本糖業試驗場引進優良甘蔗品種種植於大南苗圃,同年2月在仙唐坪成立臨時事務所。

 西元1915年成立水底寮苗圃而大南苗圃增設第二苗圃,此外亦在後裡設置後裡苗圃。西元1915年4月蔗苗養成所又一分為二,其一為大南庄蔗苗養成所,轄大南庄第一苗圃,大南庄第二苗圃、水底寮苗圃及仙唐坪苗圃(品種保留苗圃)等四個苗圃,其二則為后里庄蔗苗養成所。大南庄養成所成立後經過九次之土地收購至西元1919年為止計轄面積1,100餘甲。

 西元1934年10月關閉仙唐坪苗圃並將甘蔗品種轉移至水底寮苗圃保存,西元1941年4月將后里庄蔗苗養成所廢止後,即改為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之第三苗圃專供配苗之用。西元1945年12月更名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蔗苗繁殖場,由王啟柱先生擔任本場首任場長,並成立總務課、種藝課及水利課,另外五個生產苗圃仍依舊制維持不變,除種植甘蔗以外逐漸趨向多樣化種苗生產,西元1952年5月1日更名為農林廳種苗繁殖場。

 西元1956年5月為配合政府陽明山計畫安置大肚山移民定居。本場奉令撥出373餘公頃耕地供作安置新移民之用,復因配合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之政策陸續放領原有耕地,到最後僅保留105公頃耕地供作種苗生產及改良之用,並由原來的五個苗圃縮減為兩個苗圃。

 西元1973年金湯案讓售國防部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用地265公頃。耕地規模未再大幅更動,主要業務以生產雜交玉米、高粱種子為主。

 西元1963年,本場開始朝向企業化經營,並因應業務之需要,先後成立生產課、業務課及技術室,除生產玉米、高粱種子外還發展蔬菜花卉作物之育種及採種試驗工作,並為本場奠定試驗研究工作之基礎。西元1973年技術室擴編為技術課。

 西元1976年7月日成立屏東分場,為省府四級機關。為發展農業科技加強種苗研究及改良工作。

 西元1981年7月1日本場再更名為農林廳種苗改良繁殖場配合執行政府稻田轉作、綠肥作物推廣水旱田輪作等重大政策大量採種供應玉米、高粱及綠肥種子,並從事園藝作物種苗生產與研究工作、園藝作物品種改良等。改制後屏東分場變革為本場一級單位。為提高本場供應之各項種苗之品質水準,本場於1981年1月5日成立品管室,專司種子品質管制之工作。

為因應種苗生產及供應數量之急遽增加,西元1990年6月12日由整理工廠擴大編製成立調製課,負責種子調製工作。

西元1999年7月1日精省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西元2004年7月1日為加強發展種苗試驗研究與推廣業務,修正編制重劃單位,除原行政單位外,改設繁殖技術課、種苗經營課、生物技術課、品種改良課、技術服務室、農場及屏東種苗研究中心等7個業務單位。

西元2008年5月1日起為植物品種性狀檢定之機構,統籌負責植物品種權申請案之品種檢定、品種資料庫之建立及品種侵權鑑定等技術之開發及應用。

西元2010年6月11日本場成為品種保護檢定專責機構,為提供專業的新品種檢定服務,將品種改良課更名為品種改良保護課。

西元2012年6月1日起因應政府組織再造,承接農糧署種子檢查室ISTA業務。

西元2015年1月29日本場種苗檢測及驗證中心落成啟用,以提升種子苗檢測及驗證服務能量。

西元2023年8月1日因應組織改造,修正組織編制,改設秘書室、人事室、主計室、產業服務科、技術研發科、種苗經營科、種苗檢驗科、種苗生產科、麟洛分場等3個行政單位及6個業務單位。

■願景

  智能、精準、跨域、服務,打造種苗產業永續共榮。

■任務目標

 本場為政府專責之植物種苗研究及生產機構,從事種苗科技之研發,配合政策生產供應優良種苗,輔導種苗產業,以提升種苗產業之競爭力。主要之工作目標為:

  1. 選育質優抗病之作物新品種,提高種苗品質。
  2. 研發植物種苗繁殖技術及生產體系,增進種苗產業競爭力。
  3. 植物種苗生物技術之研發及安全檢測,持續產業領先優勢。
  4. 植物品種權利保護技術之建立及執行,保障育種者權利。
  5. 提供種苗資訊與技術服務,落實成果產業化。
  6. 量產供應植物優良健康種苗,執行政府決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