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沿革
本場之設置係日據時期根據新渡戶博士暨當時之後籐氏於台中實業家松岡富雄氏等之諡的調查結果証明高地苗圃以大南庄附近一帶地區最適宜成為高地蔗苗養成,為發展甘蔗產業及供應優良蔗苗大正二年(民國二年)九月發佈成立台灣總督府蔗苗養成所之訓令。
同年十月十一日指撥鉅款籌設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並於十一月十一日正式成立。隨後於馬力埔、大南、水底寮、仙唐坪(石岡區)設置農場,初步購地三百柒拾捌甲。大正三年一月(民國三年)從大日本糖業試驗場引進優良甘蔗品種種植於大南苗圃,同年二月在仙唐坪成立臨時事務所。
大正四年(民國四年)成立水底寮苗圃而大南苗圃增設第二苗圃,此外亦在後裡設置後裡苗圃。大正四年(民國四年)四月蔗苗養成所又一分為二,其一為大南庄蔗苗養成所,轄大南庄第一苗圃,大南庄第二苗圃、水底寮苗圃及仙唐坪苗圃(品種保留苗圃)等四個苗圃,其二則為后里庄蔗苗養成所。大南庄養成所成立後經過九次之土地收購至大正八年(民國八年)為止計轄面積一,一00餘甲。
昭和九年(民國二十三年)十月關閉仙唐坪苗圃並將甘蔗品種轉移至水底寮苗圃保存,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四月將后里庄蔗苗養成所廢止後,即改為大南庄蔗苗養成所之第三苗圃專供配苗之用。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由政府接收後,於同年十二月更名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蔗苗繁殖場,由王啟柱先生擔任光復後本場首任場長,並成立總務課、種藝課及水利課,另外五個生產苗圃仍依舊制維持不變,除種植甘蔗以外逐漸趨向多樣化種苗生產,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一日更名為農林廳種苗繁殖場。
民國四十五年五月為配合政府陽明山計畫安置大肚山移民定居。本場奉令撥出三百七十三餘公頃耕地供作安置新移民之用,復因配合耕者有其田及公地放領之政策陸續放領原有耕地,到最後僅保留一百零五公頃耕地空供作種苗生產及改良之用,並由原來的五個苗圃縮減為兩個苗圃。
民國六十二年金湯案讓售國防部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用地二六五公頃。耕地規模未再大幅更動。民國五十年代本場主要業務以生產雜交玉米、高粱種子為主。
民國五十二年,本場開始朝向企業化經營,並因應業務之需要,先後成立生產課、業務課及技術室,除生產玉米、高粱種子外還發展蔬菜花卉作物之育種及採種試驗工作,並為本場奠定試驗研究工作之基礎。民國六十二年技術室擴編為技術課。
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一日成立屏東分場,為省府四級機關。為發展農業科技加強種苗研究及改良工作。
民國七十年七月一日本場再更名為農林廳種苗改良繁殖場配合執行政府稻田轉作、綠肥作物推廣水旱田輪作等重大政策大量採種供應玉米、高粱及綠肥種子,並從事園藝作物種苗生產與研究工作、園藝作物品種改良等。改制後屏東分場變革為本場一級單位。為提高本場供應之各項種苗之品質水準,本場於民國七十年一月五日成立品管室,專司種子品質管制之工作。
為因應種苗生產及供應數量之急遽增加民國七十九年六月十二日由整理工廠擴大編製成立調製課,負責種子調製工作。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精省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一日為加強發展種苗試驗研究與推廣業務,修正編制重劃單位,除原行政單位外,改設繁殖技術課、種苗經營課、生物技術課、品種改良課、技術服務室、農場及屏東種苗研究中心等7個業務單位。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一日起為植物品種性狀檢定之機構,統籌負責植物品種權申請案之品種檢定、品種資料庫之建立及品種侵權鑑定等技術之開發及應用。
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十一日本場成為品種保護檢定專責機構,為提供專業的新品種檢定服務,將品種改良課更名為品種改良保護課。
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一日起因應政府組織再造,承接農糧署種子檢查室ISTA業務。
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廿九日本場種苗檢測及驗證中心落成啟用,以提升種子苗檢測及驗證服務能量。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八月一日因應組織改造,修正組織編制,改設秘書室、人事室、主計室、產業服務科、技術研發科、種苗經營科、種苗檢驗科、種苗生產科、麟洛分場等3個行政單位及6個業務單位。
■願景
智能、精準、跨域、服務,打造種苗產業永續共榮。
■任務目標
本場為政府專責之植物種苗研究及生產機構,從事種苗科技之研發,配合政策生產供應優良種苗,輔導種苗產業,以提升種苗產業之競爭力。主要之工作目標為:
- 選育質優抗病之作物新品種,提高種苗品質。
- 研發植物種苗繁殖技術及生產體系,增進種苗產業競爭力。
- 植物種苗生物技術之研發及安全檢測,持續產業領先優勢。
- 植物品種權利保護技術之建立及執行,保障育種者權利。
- 提供種苗資訊與技術服務,落實成果產業化。
- 量產供應植物優良健康種苗,執行政府決策。